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新模式助力护农保耕》

2021-04-21 16:39:40 来源:榆林记录小康

榆阳区创新农业综合执法工作——

新模式助力护农保耕

 

 

□本报记者 刘娇娇

去年,榆阳区鱼河镇南沙村7位农民购买的无标签农药(肥)导致他们的7.5个大棚甜瓜产生药害,造成了经济损失。事件发生后,他们向榆阳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进行了举报。接到举报后,执法大队立即会同市、区农业局展开实地调查,组织专家在农业园区租地搞药害试验,经过一星期试验,专家鉴定为高度药害,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质量与产量。

最终,7位村民获得了11万元的赔偿,两名销售假农药人员分别被立案处罚。

榆阳区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很多村民通过对所购假农资的举报投诉,获得了应有的经济补偿。这得益于榆阳区不断加强和创新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自去年起,榆阳区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开始实行执法人员划片监管农资。通过细分片区、责任到人的监管方法,形成了一套符合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规律的“榆阳农业执法模式”,并成为在全市推广的典型。今年,该区又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将2015年确定为“划片监管农资年”。

榆阳区内有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门店、村级代售点、流动摊点、园区基地农资经营等268户。榆阳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按城区、各乡镇区域内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门店,将监管职责分解落实到执法人员个人,明确将监管农资执法人员定为监管片区第一责任人,各监管责任人按要求规范建立动态农资生产经营档案,根据市场新增和退出情况,及时掌握动态农资生产经营户信息。分管领导承担分管责任,同时制定了执法人员划片监管考核办法,直接将监管结果与个人评优、职称评定挂钩。

在榆阳区的农资执法人员中,每个人手中都有几本自己制作的《监管责任片区信息资料》,里面的《片区信息统计表》详细列出了农资生产经营公司、商户及流动摊点的名称、地址、经营种类、法人信息及联系方式等,并附有联系记录表,记录了每次联系、检查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区农业执法大队还建立了农资种类档案信息,每一品种的农资都注明详细信息并附有照片。这些资料使每一位执法人员都能准确地掌握所监管片区的农资生产经营详细情况。

榆阳区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中还引进了约谈机制,强化重点环节管理,建立分层次差异化农资诚信监管体系,倡导农资诚信经营。去年,针对个别企业不配合执法工作问题,向其下达了书面约谈通知书,单个约谈企业负责人;今年3月,根据上年度部分农资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例,召开了由13户企业负责人参加的集体约谈会。除了约谈,执法人员还与片区农资生产经营者之间签订责任书,提高执法力度和农资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

该区还连续三年坚持举办各类农资经营培训会,由专家讲解种子法规、农资经营知识及相关问题,或者根据农时不定期举办以案说法农资培训会,累计培训400多人次,显著提高了农资经营者假劣农资识别能力。

今年3月至6月,榆阳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以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为重点,7月至9月以农产品“三品一标”、卫生杀虫剂和高毒农药检查为重点展开专项检查。截至目前,该区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24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门店、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64个,通过一般程序立案查处涉案种子5536公斤、查处过期农药12757瓶(袋/盒),受理并处理投诉举报13件。全区违法经营农资数量大幅下降,很好地保障了广大农户的利益。

 

 

 

 


指导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