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榆阳:“五个精准”真扶贫扶真贫

2021-05-17 09:51:34 来源:榆林记录小康

榆阳:五个精准真扶贫扶真贫

本报记者高苗 通讯员白成斌 闫立博

近年来,榆阳区把抓扶贫与推进全面小康、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统一起来,围绕精准扶贫创新体制机制,面上抓整合涉农资金、集中财力攻坚,点上抓的精准扶贫机制,实现三年脱贫2.7万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扶贫移民先进县区。但目前全区仍有116个贫困村、17607个贫困户和39156贫困人口,要在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每年要至少脱贫一万人以上。

2015年年初,该区制定出台《东南部山区脱贫致富幸福工程实施意见》,计划每年财政投资3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实现全面脱贫。榆林市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之后,进一步深化认识,细化措施,出台《三年稳定精准脱贫、率先全面小康的工作方案》,从扶乡、扶村、扶户三个层次推出20条措施,采取“52633”工作法,做到五个精准,防止五个代替。

对象精准

五看看真贫,防止平均大数代替准确户数

对象明、底子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该区严格按照六不准规定要求,一看当家人、二看产业、三看住房、四看收入、五看子女教育,先后开展两次摸排活动,从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产业发展、生产经营、能力素质五个方面精准分析致贫原因。坚持动态调整、有进有出,剔除510户在册贫困户中的非贫困户;新增110户返贫家庭,统一建立电子档案,形成区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平台。今年10月份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按收入倒排序法,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区级审定,整户识别、不漏一人、逐一核对39156个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杜绝了贫困对象被平均的现象。

目标精准

两步三点定任务,做到防止共性要求代替特殊需求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既要衔接战略目标解决共性问题,更要正视多元化致贫因素精准发力。榆阳区坚持扶贫开发目标与国家扶贫任务、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对接,确定了两步走的目标任务:即20173.92万在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的两不愁、四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2018年如期实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蓝图,运用三点法量身定制个性化扶贫方案:一是一村一策,打出一套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配套、社会扶贫等扶村组合拳,确保116个贫困村按期退出贫困序列。二是一户一法,建立一本台账、一个计划、一套帮扶项目,分类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全程资助、基本医疗全面保障、社会保障财政兜底五项扶持措施。三是精准到人,重点实施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基本医疗、大病救助、教育资助、社会救助、养老保险、高龄补贴、互助养老、中心村幸福院十大全覆盖工程

内容精准

六个进村入户扶真贫,防止常规支持代替倾斜支持

产业扶持进村到户,打造玉米高产集成技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小杂粮旱作丰产、高效设施精品果菜、山地林果产业、适度规模特色养殖、生态文化旅游七条产业示范带,今年财政投资500万元,扶持24个村、1000户贫困户实施生产发展项目。教育医疗进村入户,推出教育综合改革6条硬措施,推开城乡学校共同体、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乡村教师队伍选派机制等改革工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建立贫困助学制度,省级示范高中划出10%的名额录取乡村初中毕业生,学前、义务、高中、本科阶段每年每人分别追加补助750元、1200元、2000元和5000元。放大医疗集团服务半径,将8所重点乡镇卫生院纳入区镇一体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体系。就业安置进村入户,以全民创业工程为统领,每年安排50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统筹各类就业培训资源,免费对两后生、进程务工贫困劳动力开展12年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辟乡村保洁员、企业用工、林木管理等公益岗位,让贫困群众就近在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新型社区就业。养老服务进村入户,着力构建区乡村组户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区级层面政府兜底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建立高标准的中心敬老院和老年公寓;乡镇实现敬老院全覆盖,村上大力推广老年灶和幸福院,社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实施留守老人服务全程代办制、城区搭建空巢老人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社会救助进村入户,承担全国、全省医疗救助试点,已经形成了榆阳模式;推出《医疗救助办法》升级版,取消病种限制和年度限额,推行救助对象与低保脱钩,将中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全面纳入救助范围。住房保障进村入户,结合三个美丽建设,整合扶贫、生态、避灾移民搬迁任务,每年实施39个整村推进项目、安排50万元补助贫困户新建住房,对三无特困户免费提供近60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2017年农村住房困难户实现全部安置。

管理精准

三位一体强支撑,防止习惯模式代替思路创新

实施精准扶贫,实质上就是精确化配置扶贫资源,必须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推动政策、资金、项目三位一体精准落地。一是破除政策落地的制约瓶颈,围绕扩权强镇,推进镇村综合改革和配套改革,授权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让乡镇开展扶贫工作的抓手多起来;围绕还权赋能,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今年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广整村土地流转、农户入股等经营模式,为扶贫资源精确投放创造条件。二是创新扶贫投入管理机制,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专项用于扶贫,并从预算编制的源头抓起,制定出台《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建立扶贫资金项目会商制度,捆绑投入各级涉农项目资金,集中财力攻坚扶贫难点。三是探索金融服务扶贫模式,把乡、村互助资金协会、合作社办成贫困户的小银行,成为全省推广的先进模式;推广农村产权+融资担保平台+农户贷款模式,优化财政控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助保贷农保贷等增信机制,撬动银行增配信贷规模,重点向贫困村民倾斜;积极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扩面,解决了一批因灾返贫问题。四是创新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建立起精准扶贫项目库管理办法,部门乡镇上报的年度项目,必须向贫困乡村集中,统一由区委常委会审定;严格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公开公示等各个环节,强化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监督问责,保证项目资金用于最贫困的乡村、最贫困的人口。

保障精准

三三机制聚合力,防止平均用力代替集中攻坚

政府、市场、社会三管齐下,搭建扶贫信息服务和贫困村定向投资兴业、贫困户定向捐助等平台,引导市场资源、社会资本流向扶贫开发;抓住市场需求开展产业扶贫,重点实施文化旅游扶贫计划,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古塔杏树生态观光、红石桥乐沙嬉水等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业态;最近启动的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区、乡、村三级联动。制定出台《全区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构建起区负总责、部门配合、乡村主体的领导体制,形成片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点评、全年一考核,把工作压力层层传导到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身上。领导、部门、干部三联三包,出台《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扶贫》和《干部驻村包扶工作实施意见》,建立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保户的包抓机制,今年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22个,结对帮扶贫困群众1320户;推行一人驻村、机关单位全员帮扶第一书记工作机制,选派96名机关优秀干部到村到村任职、蹲守扶贫。


指导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